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制造業生產自動化水平,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模式和制造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預計到2014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需求國,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為適應我國工業機器人快速發展的需要,我們面臨著多層次的挑戰。
工業機器人發展面臨設計、技術、人才、模式等挑戰。
第一,缺乏頂層設計。隨著富士康百萬機器人建設計劃,各地方政府看到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潛力,紛紛聲明要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但是工業機器人產業有其技術密集、下游市場豐富、配套服務齊全的要求,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發展?,F在遍地開花的情況,實際是缺乏頂層設計,急功近利的表現。而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必將引起產業發展的不順暢,企業難以做扎實基礎,導致行業提前進入洗牌期。
第二,技術支撐不足。工業機器人技術屬于綜合型、跨領域復合技術,嚴重依賴于國家整體技術水平。我國精密制造整體水平不高,關鍵零部件技術缺失,嚴重依賴進口,特別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高精密減速器方面與國外技術的差距尤為明顯。這種局面造成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影響到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嚴重制約了產業走向成熟及國際競爭力的形成。
第三,專業人才匱乏。我國有近百家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究生產的高校院所和企業,現行的體制造成各家研究過于獨立封閉,機器人研究、研發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產學研各自為戰,無統一標準,低水平重復研究,而基礎技術體系的普及、共享及高端技術的研究還不夠。工業機器人產業既需要技術人才,也需要專業性的管理、運營、產品人才。由于目前這一類專業人才短缺,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與成型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造成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產業增速發展不明顯。
第四,生產模式固化。中國目前的裝備制造業以組裝為主,缺乏技術含量和創新動力,是世界的“制造工廠”而不是“創造工廠”。工業機器人的介入,會改變原有的生產流程和生產模式,這使得在低端制造業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固有思維短期內很難接受革新式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人力成本仍然相對較低,除了大型的密集生產之外,使用機器人仍然是一項較大投資,而且定制、安裝、折舊和維修等費用超過了人工成本,帶來的利益不足以沖抵投入,因此國內企業對使用機器人持有疑慮,產業難以迅速壯大。
在戰略層面上,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核心,智能制造對工業機器人化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因此必須抓住機遇、明確目標、加快步伐、迅速發展;必須形成工業機器人生產制造的優勢產業鏈;必須掌握服務于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以制造業自動化第一品牌廣東拓斯達為例,作為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在自動化和“機器換人”領域通過成功應用案例證明:機器人系統研發及集成應用等方面具有長期的研究積累,先后應用到點焊、弧焊、噴漆、裝配、碼垛搬運、自動引導車等多種型號的機器人產品,且研制出多種面向實際應用的專用機器人系統。
從制造業的發展歷程看,我國正處于高速工業化進程中,生產手段必然要經歷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變革,工業制成品也將經歷數量、質量、柔性低成本的發展階段,目前制造業普遍需要技術和設備升級改造,以增強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如何以高質量、低成本、快速反應的手段在市場中生存和發展,已是我國企業不容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為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也促使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市場日趨成熟,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必將在我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方面發揮極其重大的作用。